获省部级认可!多项技术加快打造广州港智慧链条
近日,广州港南沙三期在两项省部级创新评选中实现“三奖齐收”,这些技术如何让港口更智能、高效?一起来看背后的创新密码。
在第五届交通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上,《“港机医生”新一代港口设备全寿命周期一体化智能运维系统》和《港口电动设备电池状态全维度感知与充电资源动态优化的研究与应用》分别荣获“卓越成果奖”和“贡献成果奖”。同期,《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智能防摇控制机理优化方案》在第七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大会上获二等奖。
这三项成果覆盖港口运营核心环节,形成了“机械健康管理+能源智能调度+智能作业控制”的智慧港口全链条技术闭环。
一、智能运维,“港机医生”显身手
港口起重机常年高负荷运行,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易遗漏早期故障。通过应用“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技术,为149台起重机配备“港机医生”,实时收集数据并通过虚拟模型监控设备全寿命周期健康状况。其AI诊断工具和3D可视化平台能精准评估岸桥“疲劳度”,提前预警故障。

系统运行以来,实现设备管理信息化、关键部件状态监测、故障智能诊断与动态生成预防性维护方案,较传统模式减少非计划停机80%,单台设备年运维成本下降15%。
二、智能调度,电动设备“充电无忧”
针对港口电动设备增多导致的充电桩争抢问题,能源管理系统为每台设备设置了“智能电表”,实时感知电池状态与部件运行数据。核心在于其云计算算法充当“智能调度员”,根据设备作业计划和电量情况,动态优化充电策略,引导设备“错峰回站”,确保作业不延误且充电桩高效利用。

该方案使充电桩利用率提升22%,年节约能耗成本约78%,有效降碳量达80%,兼顾经济与环保效益。
三、智能防摇,装卸作业更稳更快
对于自动化岸桥核心子系统割裂、硬件脆弱等行业痛点,项目首创吊具姿态检测系统与船型扫描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双重突破:
通过无源反光板和边缘计算技术“降噪”,使硬件组件减少30%,提升耐用性与易维护性。
应用多维数据融合算法作为“平衡器”,将吊具摆幅控制精度提升至±30cm(优于行业±50cm标准),并构建三维安全防撞预警模型。

这项技术不仅让装卸更顺畅,年维护成本还降了10%以上,给自动化码头高效作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文:吴嘉贤、胡泽一 )
【 纪检举报电话:020-84528605 纪检举报邮箱: jwb@gznic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