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南沙三期全力打造绿色智慧低碳“新名片”
“绿色”是港口底色,“低碳”是发展路径。近年来,南沙三期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国家“双碳”战略重大机遇,把打造“绿色低碳智慧港口”作为高质量发展定位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集疏运体系低碳化,在“绿色”赛道上提速竞跑,实现了港口发展与生态自然的“美美与共”。2020年,南沙三期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称号,让绿色成为南沙三期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和显著特征,将一张张绿色低碳“新名片”呈现眼前。

推进港口设备全电化 降碳减排聚合力
在完成电动岸桥、轨道吊、场桥和门机等292台大型港口机械电力驱动全覆盖的基础上,南沙三期持续推进完成78台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改造,先后引进了多批次电动集装箱牵引车、堆高机、叉车和工程车等新能源车辆的应用,新能源港口设备占比达55%。

同时,南沙三期港区现场配套建设了3个充电区共17个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可兼容码头新能源车辆充电需求,通过一系列港口能源结构转型,环保节能转型“手笔”,进一步降耗减排。
船舶岸基供电全覆盖 清洁能源注动力

推进完成船舶高、低压岸电设施建设,6个主泊位建设3套高压船舶岸基供电系统和8套高压船舶岸电插座箱;驳船泊位建设9套低压船舶岸基供电系统,供电范围覆盖24个2千吨级驳船泊位,实现船舶岸基供电全覆盖。对外与各航商签订靠港船舶使用岸电优先安排靠泊、减免驳船岸电费用和岸电供电服务费等激励措施协议,对内推行船舶岸电“应接尽接”工作要求,提高岸电接驳率。2023年,推动船舶使用岸电220余艘次、用电量77万余度,基本实现到港船舶“应接尽接”,港区岸电使用率和用电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自船舶岸电投用至今,南沙三期累计提供岸电船供服务240余艘次,供电量83万余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0万余吨,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强化污染防治 守护港口绿色生态
污染防治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南沙三期共设有两座污水处理站,其中工业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为20吨/每小时,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能力为250吨/每天。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城市绿化用水标准,循环回收用于港区绿化等。

设置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2套,船舶生活污水和油污水接收装置吸污车各一台,容量为14立方米和2立方米,并委托第三方船舶污染物专业接收公司负责船舶污染物接收服务,实现船舶污染物专业化治理。

以智慧赋能为支撑 为港口生产力添“绿能”

船舶汽笛长鸣,红色的轨道吊自动运行,一个个集装箱从电动集卡上抓取,作业区看不到人,现场生产却一片忙碌。当前南沙三期已分三期建成年通过能力297万标箱的自动化堆场集群,实现了操作人员工作环境的蜕变,由传统的现场一人一机操控作业模式转变为室内远程一人多机操控作业模式。不仅如此,自动化智能调度系统(ATEC)直接从生产管理系统(TOS)中读取作业指令,实施相对独立的逻辑运算后将任务发送到作业设备,实现设备各机构的自动运行,保证起升、小车、大车运行机构准确地停止在目标位置,仅车道侧吊箱动作交给位于远程操作室的操作人员完成,使人工参与操作的时间降至最短。

与此同时,南沙三期着力推动自动化码头向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打造共享融通的港口装卸设备管理数智化平台,连接生产、经营、管理场景,从而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大型港口机械使用的清洁能源、远程操作节约的人力成本、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工作效率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发展进一步融合,海潮声中,南沙三期正在“绿色崛起”之路上阔步前行。( 文 : 严永洪 王文志 /图: 严永洪 )
【 纪检举报电话:020-84528605 纪检举报邮箱: jwb@gznict.com 】